戲夢巴黎/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
《巴黎最後探戈》貝托魯奇最新解禁異色的作品,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提名,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
1968年的法國,學運如火如荼展開,連影迷必到的巴黎電影資料館也閉館示威。到巴黎留學的美國學生馬修在示威隊伍中認識了一對熱情的雙胞胎兄妹,不久更成了好朋友。
雙胞胎的父母外出度假,家裡沒大人,他們邀請馬修到家裡來。在迷宮般的豪宅當中,三名熱愛經典電影的年輕人玩起了電影的猜謎遊戲;舌槍唇戰中三個人越玩越瘋狂,從心理到生理都發生了微妙的互動與變化。馬修逐漸喜歡上這位巴黎美女,但這對雙胞胎兄妹卻有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貝托魯奇似乎是想從《巴黎初體驗》中找回他過去對於性愛與政治的完美的揉合。本片的背景是對法國現代影響深遠的1968年春天,學生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激烈反動,產生了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潮。故事改編自英國影評人兼作家吉柏阿岱爾的小說處男作【神聖的純真】The Holy Innocents,阿岱爾的小說不是第一次改編成電影,【長島愛與死】Love and Death on Long Island也曾改編為電影。
《巴黎初體驗》中超尺度的演出,即使已經距離《巴黎最後探戈》上映後三十年了,同樣引起爭議;本片在金馬影展參展時,因為尺度的關係被列為「超限級」,只限於專業人士觀賞,在進戲院前還得簽署切結書。但是貝托魯奇的大師光環與《巴黎最後探戈》的名氣,吸引了不少影迷前去觀賞。 《巴黎最後探戈》後貝托魯奇再踏雷區
備受爭議之新作《戲夢巴黎》香港再現
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4月6日開幕,雖然正式的排片表尚未刊出,但媒體已經事先探知部分將要在電影節展映的影片。今年的重頭節目包括德國大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與被長期埋沒的日本奇才導演清水宏(Hiroshi SHIMIZU)、去年逝世的美國實驗電影泰斗斯坦·布拉奇治(Stan Brakhage)回顧專題等等。不過要論話題性,還數意大利名導貝納多·貝托魯奇的新作《戲夢巴黎》。
《戲夢巴黎》是貝納多·貝托魯奇2003年的最新作品,貝托魯奇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電影大概是以溥儀為題材的《末代皇帝》,只看過那部電影的人恐怕不知道這位大師的另一面——他1972年的作品《巴黎最後探戈》由於含有露骨的性愛場面,在當年成為備受爭議之作並遭到了禁演的厄運。不過,這段經歷並沒有改變現年63歲的貝托魯奇的本質,在《戲夢巴黎》中,他再度踏足雷區,選擇了改編作家吉爾伯特·阿戴(Gilbert Adair)涉及同性性愛及兄妹亂倫情節的小說,影片以1968年法國學運為背景,講述亂世之中一女兩男之間的微妙而極端的關係。影片還未公映已受到各方矚目,入選今年的香港電影節後,包括《南華早報》在內的香港媒體都以大幅版面做專題報道。
《戲夢巴黎》不但標誌著貝托魯奇寶刀未老,也是1960年代文化在今日的迴響。對於貝托魯奇來說,性愛與政治都並非池中物,理想主義隨風飄蕩的1960年代空氣才是他想呈現給觀眾的珠玉。按照他本人的說法,《戲夢巴黎》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他希望將1960年代當作一面鏡子。
在電影手法上,貝托魯奇在片中引用了大量經典影片片段,是否出於致敬心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對電影史瞭解得越多,就能從《戲夢巴黎》中得到越多。換言之,在這一點上,《戲》片與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有異曲同工之妙。
導演 貝托魯奇:人們都覺得我罪大惡極
以1968年法國學運為背景拍一部電影的想法在貝托魯奇腦海裡徘徊許多年了。不過他強調這並非出於懷舊一類的心理,他認為《戲夢巴黎》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按照導演自己的說法,是故意地影射熱那亞與西雅圖的示威抗議行動。貝托魯奇想將此片作為「給當今青年的一份希望」。
「現在的情況和當年不太一樣了。1968年,大家普遍認為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好,而你會成為這個進程的一部分。但今天不是這樣了,我想表達這種感受。」
熟悉貝托魯奇的人會知道,拍攝敏感露骨性愛題材對他來說並非頭一遭,1972年由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主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就因為出現了肛交場面,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不但影片被禁,貝托魯奇本人也被剝奪了五年的民事權利並面臨審訊,甚至白蘭度與女主角瑪麗亞·施耐德(Maria Schneider)也站在反對派一邊,當年19歲的瑪麗亞公開稱影片毀了她的一生(她最絕的一句話是針對貝托魯奇的:他教會了我永遠不要在一個大談藝術的中年男人面前脫下衣服),白蘭度則說感到自己「被這部電影強姦了」。但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等著名學者則站出來支持。此片在今天已成為影史經典。
在今天,貝托魯奇回憶起這些經歷時只是聳聳肩膀。「他們倆當年都過了二十一歲了,反正肯定有十八歲了。我和白蘭度現在是很好的朋友。不過,瑪麗亞當年可能是小了點,我想她可能不太能完整地陳述所發生的一切,所以,人們聽到的都是諸如我如何罪大惡極一類的話。」
三十多年後,在《戲夢巴黎》中,貝托魯奇似乎走回了老路,不過,或許是年齡的關係,極端的題材在電影裡是以一種更加含蓄和微妙的形式表現出來。原著小說中,三位主角馬修、席奧與伊沙貝之間的複雜微妙關係涉及兄妹亂倫與同性性愛,在電影裡,貝托魯奇將兄妹亂倫弱化成了一種發生兄妹間的親密而未越界的情感,而同性性愛則代之以馬修與席奧相互的曖昧眼神與手勢。
大師簡介
貝納多·貝托魯奇生於意大利帕爾馬,年輕時當過詩人,22歲時改行當導演。1970年,《順從者》(The Conformist)一片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1987年的史詩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使他成為奧斯卡最佳導演。其他主要影片有《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巴黎最後的探戈》、《偷香》等。
貝納多·貝托魯奇,在1972年推出了《巴黎最後探戈》,在當時可以說是令人震驚的情色經典。這部由奧斯卡影帝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電影,1973年在美國上映時引起了轟動。片中大膽出位的表演,在那個還不夠開放的年代,立即引起了保守人士的猛烈批評,在許多國家遭到禁映。就藝術成就而言,《巴黎最後的探戈》是一部優秀的文藝片,並非為情色而情色。影片曾入選美國電影學院評選的「百部愛情電影」。不僅如此,影片還帶來了一股歐美情色風潮,可以說是上世紀70年代西方情色電影的開山之作。
劇情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三位年輕人因為對電影的熱愛而相遇。馬修是來自美國的交換生,在巴黎進修,在那裡他結識了一對兄妹席奧與伊沙貝,三人因為都是狂熱的電影愛好者,迅速打成一片。學運開始後,政府被迫停止運作,在動盪的五月裡,大學罷課,三個年輕人無事可做,在房間裡玩起了對台詞的遊戲,無意間,三人的關係發生了微妙而極端的變化……作為外來者的馬修在異鄉遇到如此奇特的情事將如何應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